武汉最著名的战绩(武汉的著名战役)
武汉,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2020年春节期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武汉人民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勇气,书写了抗击疫情的英勇战绩。本文将为您回顾武汉最著名的战绩,感受这座城市的坚韧与力量。
一、疫情爆发,武汉迅速反应
2020年1月,新冠病毒在武汉迅速蔓延。面对疫情,武汉市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
| 时间 | 措施 |
|---|---|
| 2020年1月23日 | 武汉封城,暂停进出人员、车辆运输 |
| 2020年1月24日 | 成立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
| 2020年1月25日 | 首例新冠病毒治愈患者出院 |
| 2020年2月10日 | 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正式启用 |
二、全国支援,共克时艰
面对疫情,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手,为武汉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援。以下是部分支援情况:
| 支援地区 | 支援物资 |
|---|---|
| 北京 | 医疗队、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 |
| 上海 | 医疗队、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 |
| 广东 | 医疗队、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 |
| 浙江 | 医疗队、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 |
| 四川 | 医疗队、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 |
三、英勇医护,逆行而上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武汉的医护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抗疫一线,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1. 李文亮医生
李文亮医生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他在疫情期间积极向公众传递疫情信息,提醒大家做好防护。由于感染新冠病毒,李文亮医生不幸于2月7日去世。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痛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护人员的伟大。
2. 张定宇院长
张定宇院长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他在疫情期间带领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面对疫情,张定宇院长坚定地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他的勇敢和担当,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
四、武汉人民的坚韧与团结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武汉人民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坚韧。他们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自觉居家隔离,共同抗击疫情。
1. 网友留言
疫情期间,无数网友在网络上为武汉加油,为武汉人民送上祝福。其中,一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2. 社区志愿者
在武汉,许多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传递正能量。
五、胜利的曙光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武汉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4月8日,武汉正式解封,这座英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总结
武汉最著名的战绩,是抗击疫情的英勇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武汉人民展现了空前的团结和勇气,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共同努力!
武汉会战使用的武器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10万人。
日本由其司令官烟俊六指挥第2、第11集团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第11集团军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先后调集第2军和第11军共12个师团,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500余架飞机,120余艘舰艇,约35万兵力。
战役结果:
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重新划分战区,制定战略防御部署,将重点放在武汉外围,从6月到10月底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敌在推进途中付出重大代价。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内军官7),负伤866人(内军官15人),合计1150人,预料还要增加”。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恶战8昼夜,予敌大量杀伤。
在富池口(今阳新富池镇)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国军施放毒气才占领。在庐山南北,国军与敌展开激战,取得万家岭大捷,毙敌3000人,伤敌更多,俘虏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0多挺、步枪1000多枝,军马100余匹。在大别山地区,国军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同时,国军利用大别山的险峻地形,巧妙阻击日军,激战1个多月,致使日军付出了战死1000人,伤约3400人的代价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阳,国军持续阻击日军,歼敌2600人。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13-14]
由于国军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然而,国军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而是从武汉地区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事件影响: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为此还规定“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但是,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而在日军已经占领的后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装成长起来,大片的国土又被收复。用日军自己的话说,日军占领的“所谓治安恢复地区,实际上仅限于主要交通线两侧数公里地区之内”。因而可以这样说: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
由于国军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国军的主力部队,没有使国军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战死4506,负伤17380人[15],第2军战死2300,负伤7600人,还有900病死的[16],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保守。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日本国力因损耗过巨而开始急剧表面化
日本是一个岛国,战略物资缺乏,主要依赖输入,而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很强。据日军战史记载,“七七”事变时日本“储备的黄金,包括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全部只不过十三亿五千万日元”;“而对日来说,对战争规模起着制约作用的,实际上还是它的黄金储备量。它意味着日本的正币储备量从最初就限定了这场战争。日本发动了战争,却又千方百计地“谋求早期解决”,为了维持侵华战争,“昭和十二年(1937年)从海外输入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九亿六千万日元”。到翌年的6月,为了进行武汉会战,“连学校教练用的步枪都被收回”,用于装备扩建的军队。更由于兵员的不断增加,国内劳力、粮食、能源均感不足。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9年,日本军费的支出已达61.56亿日元,已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家的储备量,从而使“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已经失去了充分保障军队军事物资供应的能力,从而“加重了中央统帅部首脑的痛苦和压力”,以致其参谋总长和陆相自称:“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大致在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编制、装备和部队战斗力,总的来看比会战前有所下降。这也是日本不得不改变其政治和军事战略,企图“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重要原因。
历史评价: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加上负伤超过40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
中国幅员广大,日军可以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而日军的惯用战法就是迂回包围,即使从阵地防御的角度来看,在作战指导上也有不足与失误:兵力分散,以连绵不断的一线式阵地进行防御战斗,而且逐次使用兵力,缺乏有力的战略预备兵团;会战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处处追随在敌人行动之后,不少措施类似“挖肉补疮”;在指挥体系上,受人事关系影响过大,许多兵力调配不是以作战需要为依据,而是按派系及资历任官,职务与所属兵力不适应,造成“屋下架屋,床上叠床”的弊病;命令、报告的转达,自军事委员会至基本战略单位的师,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5个层次才能到达,难免贻误战机。
当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在其《私人回忆资料》中所写《武汉会战之教训》比较符合实际。他认为:“①指导计划固应按各时期情况适宜变更,但如变更频繁,有使作战军不能追随之苦。此次会战中之最高指导即有此弊。②指导计划须顾虑部队现状及实力,尤其在持久战之基本原则上,其始终目的何在,似应预先计及,否则处处追随敌人,对作战试探性之处置,必难贯彻始终。例如此次武汉撤退时机,原来决定在8月底,后改为9月18日,又改为9月底、双十节。直至10月20日,领袖尚在武汉。于是转战数月之残破部队不能不在金牛、保安线上竭力苦撑,以致以后转移未能按照计划实施,陷于溃退。③无训练部队绝对不能作战。如此次王陵基部见敌即溃,致影响全局战斗之处,实不胜举。④对装备优良之敌,以诱至山地决战有利。因一到山地,则敌之优点即难发挥,结果与我相等,而我再以旺盛的精神临之,必易成功。如万家岭之役是也
参考资料: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各自的特点。概述
一、淞沪会战
1、淞沪会战的特点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2、淞沪会战概述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二、太原会战
1、太原会战的特点
太原会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2、太原会战概述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最后会战以中国失利告终,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
三、徐州会战
1、徐州会战的特点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
2、徐州会战概述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四、武汉会战
1、武汉会战的特点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2、武汉会战概述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扩展资料
武汉会战评价: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加上负伤超过40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
中国幅员广大,日军可以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而日军的惯用战法就是迂回包围,即使从阵地防御的角度来看,在作战指导上也有不足与失误:兵力分散,以连绵不断的一线式阵地进行防御战斗,而且逐次使用兵力,缺乏有力的战略预备兵团;
会战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处处追随在敌人行动之后,不少措施类似“挖肉补疮”;在指挥体系上,受人事关系影响过大,许多兵力调配不是以作战需要为依据,而是按派系及资历任官,职务与所属兵力不适应,造成“屋下架屋,床上叠床”的弊病;命令、报告的转达,自军事委员会至基本战略单位的师,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5个层次才能到达,难免贻误战机。
当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在其《私人回忆资料》中所写《武汉会战之教训》比较符合实际。他认为:
“①指导计划固应按各时期情况适宜变更,但如变更频繁,有使作战军不能追随之苦。此次会战中之最高指导即有此弊。
②指导计划须顾虑部队现状及实力,尤其在持久战之基本原则上,其始终目的何在,似应预先计及,否则处处追随敌人,对作战试探性之处置,必难贯彻始终。
例如此次武汉撤退时机,原来决定在8月底,后改为9月18日,又改为9月底、双十节。直至10月20日,领袖尚在武汉。于是转战数月之残破部队不能不在金牛、保安线上竭力苦撑,以致以后转移未能按照计划实施,陷于溃退。
③无训练部队绝对不能作战。如此次王陵基部见敌即溃,致影响全局战斗之处,实不胜举。
④对装备优良之敌,以诱至山地决战有利。因一到山地,则敌之优点即难发挥,结果与我相等,而我再以旺盛的精神临之,必易成功。如万家岭之役是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淞沪会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原会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州会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会战
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战绩统计
1972年全国足球联赛冠军
1994年甲B联赛第5名
1995年甲B联赛第3名
1996年甲B联赛第6名
1997年甲B联赛第1名(二级联赛)
1998年甲A联赛第8名
1999年甲A联赛第14名
2000年甲B联赛第6名
2000年足协杯赛第3名,获黑马奖
2001年甲B联赛第9名
2001年足协杯赛第3名,获黑马奖
2002年甲B联赛第3名
2003年甲B联赛第5名
2004年中甲联赛第1名(二级联赛)
2005年中超联赛第5名(历史最好成绩)
2005年中超杯冠军—武汉黄鹤楼3:1(总比分)深圳健力宝2006年中超联赛第10名
2007年中超联赛第7名
2008年退赛,中超联赛第15名后改为第16名
2009年中乙联赛第2名
2010年中甲联赛第5名
2011年中甲联赛第7名
2012年中甲联赛第2名(冲超成功,晋升中超联赛)武汉卓尔2014赛程一览轮次日期主场客场开球时间卓尔比分13月16日武汉卓尔天津松江15:30负1:223月22日北京理工武汉卓尔14:30负0:244月5日青岛中能武汉卓尔15:30胜1:044月5日广东日之泉沈阳中泽15:30负0:354月12日武汉卓尔广东日之泉15:30胜4:064月19日沈阳中泽武汉卓尔15:00胜2:174月26日武汉卓尔新疆达板城纳欢15:30胜2:085月3日武汉卓尔湖南湘涛15:30胜2:095月10日北京八喜武汉卓尔15:30平1:1105月18日武汉卓尔石家庄永昌15:30胜1:0115月25日成都天诚武汉卓尔15:30胜2:0126月1日武汉卓尔青岛海牛19:30平1:1136月7日深圳小牛红钻武汉卓尔19:30负0:2146月14日武汉卓尔延边泉阳泉19:30胜1:0157月19日重庆力帆置业武汉卓尔19:30负0:3167月26日天津松江武汉卓尔19:30胜2:0188月9日河北中基武汉卓尔19:30胜3:0198月17日武汉卓尔青岛中能19:30负2:3208月23日广东日之泉武汉卓尔16:00胜1:0218月30日武汉卓尔沈阳中泽19:30胜1:0229月6日新疆达板城纳欢武汉卓尔17:00胜2:1239月14日湖南湘涛武汉卓尔16:00负1:2249月20日武汉卓尔北京八喜15:30负2:3259月27日石家庄永昌武汉卓尔19:00负1:22610月4日武汉卓尔成都天诚15:30胜1:02710月12日青岛海牛武汉卓尔15:00胜3:22810月18日武汉卓尔深圳小牛红钻15:30平1:12910月25日延边泉阳泉武汉卓尔14:00胜4:13011月1日武汉卓尔重庆力帆置业14:00胜2:0